-
时间:
2022/05/17
-
来源:
多彩贵州网
多彩贵州网·众望新闻讯(本网记者 应腾)当记者手脚并用地攀上安装于古建外的脚手架,所见之处,便是百岁湄潭文庙的“保养”现场。
5月17日,经过两个多月的系统修缮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湄潭文庙大成殿主体修缮已基本成形。5月底,这座古建将露出“保养”后的新健康状态。

湄潭文庙大成殿“保养”现场
据历史修缮记录显示,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(公元1620年)的湄潭文庙,自公元1625年以来,共经历过5次维修。
这一次,402岁的湄潭文庙为啥要做“保养”?它怎么了?

本次修缮主要是对大成殿建筑本体进行保护
“这次工程主要是对大成殿建筑本体出现的病害,进行紧急性保护修缮。‘病因’是因白蚁与天牛蛀蚀引起的建筑构件损坏,导致明间左榀梁架穿枋榫头断损脱离、后金柱柱体歪闪,造成屋面漏雨木基层局部遭朽、变形下沉。”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、湄潭文庙项目总监徐艳慧告诉记者,即便对古建进行定期、针对性的维护,但虫害、遭朽及水害,依旧是古建木结构的“致命伤”。
“这次不仅是‘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’,更是一次多专业联合协作、综合治理多病害的研究性保护修缮,通过治理措施的实施,确保工程质量,以此确保古建筑‘延年益寿’。”徐艳慧说。

湄潭文庙大成殿剖面图
安全、质量和进度,是该中心在对各级文物保护项目开展勘察设计和监理工作中,必须把好的“三大关”。
在严格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和国家文物局《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》《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深度要求》《古建筑缮工程施工规范》等相关规定和技术要求,对湄潭浙江大学旧址湄潭文庙大成殿进行现场勘察“问诊”,评估分析“把脉”,拿出修缮方案“开方”后,3月1日,湄潭文庙大成殿正式开启修缮工作。

屋面滴水瓦安装
402岁的湄潭文庙,在“闭关保养”期间,也引来各界关注。及时反馈、多方监督、共同参与,成为本次修缮的亮点之一。
“每周的监理工作会,不仅有监理方、施工方、业主方,还有当地的文保专家团队参与,对修缮的每一个步骤、取材进行商定。”谈及文庙修缮的重要性,湄潭县文旅局副局长李杰,用“湄潭的文脉所在”来形容,“这里的一砖一瓦,既是历史符号,也是湄潭的文脉链条。”

对虫害消杀后,用配药的石灰粉填塞虫道
文物建筑被称为“砖木搭成的史书”,每一个建筑构件本身就具有文物价值。那么,该怎么给古建做“保养”?
“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保修缮基本原则下,我们已依次解决了虫害、梁架歪闪,屋面下沉等问题。”该项目施工方负责人吴道松告诉记者,在修缮过程中,能小修的不大修,将原有的木构件最大程度利用,保持文物本体真实性。

在修缮过程中,尽量保留可继续使用的瓦件
对文物保护来说,水是百害。
“本次修缮中,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也运用新材料。如对木材进行防腐剂的选用,在木材胶粘剂的选用上,能较好地解决生物病害问题,最大限度的延长木构件‘寿命’。”吴道光说。

截止目前,湄潭文庙已完成70%的修缮工作
和一般建筑工程不同,对中国古建筑的每一次修缮,都承担着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。
“我们将在文物古建筑的勘察设计、监理等方面深入研究,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原则,努力创新文物古建筑的科学保护手段,让文物古建筑历史信息得以延续和传承。”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松涛告诉记者,修缮后的湄潭文庙,在继续焕发历史魅力的同时,将更好地彰显其文化与艺术价值。
本网记者:应腾
一审:郭邱磊
二审:田钰琳
三审:张超